罗江区坚持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大局,聚焦工业科技、乡村振兴、区域协作三大重点领域工作一线,高质量建设人才发展平台,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人才力量。
科研一线建平台,夯实工业科技支撑。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成功举办校企合作签约启动仪式、“潺江行”专家学者调研等校企合作活动,推动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6所高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共同破解“卡脖子难题”。二是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建成全市首家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展厅,助力四川玻纤、迪弗电工等企业与高校共建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促成四川大学“废弃玻璃钢高质高效回收利用成套装备研制”等3项新技术得到企业应用,实现科技成果“落地生金”。三是搭建为企服务平台。高品质打造园区企业服务中心,选派60名行业骨干担任企业服务专员,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政务代办等10余项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无忧。
乡村一线建学院,扩容农业人才队伍。一是阵地固定化。以“一镇+一特色主导产业+一基地”原则,建立“农业科技小院”、乡土人才孵化站等固定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实现培训阵地化。二是课程系统化。聚焦区内青花椒、柑橘种植、制种等产业,系统化开展病虫防治、栽培管理、包装销售等培训200余次,实现培训全周期、全链条。三是培训科学化。培训基地设置“精英班”“实用技能班”,创新“菜单式”“应用式”“小班制”教学模式,全年度新培育高素质农民300余名,新孵化家庭农场200余户,提高农业培训科学化水平。
合作一线建飞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一是深化区域合作。与成都成华区、重庆永川区共建先进材料飞地园区,引进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园等重点项目8个,开展人才互派、科研协作等活动10余次,促进“产业链”“人才链”紧密结合。二是为企牵线搭桥。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星期天工程师”掌握的高校、区域人才等资源,为企业牵线搭桥建立飞地研究中心,成功促成欧盛光学、劲达节能在成都建立研发实验室。三是校企合作共建。创新“线上+线下”飞地共建模式,与重庆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达成校企共建人才招引站2个,同步促成四川玻纤、金路树脂等10家企业同重庆大学建立联系,通过人才互派、线上远程帮扶等形式指导产业发展,开辟招才引智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