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伟业,人才为先。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坚持党管人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人才工作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实施“汇智罗江”工程,聚力做好人才引进、做强人才平台、做优人才生态,为建设“大同予共”的现代化罗江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截至目前,人才总量达到近1.5万余名,聚集两院院士、市级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43名,省级、市级各类技术中心(实验室)3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
做“敬才者”,完善人才引进体系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罗江区用心用情做好引才聚才这篇文章,坚持以政策引领和机制革新为抓手,大力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坚持政策招引。聚焦科技、教育、卫生、农业、文旅、社工等六大领域,出台《“汇智罗江”实施意见》,投入3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构建“1+6”人才支持政策体系,筑牢人才引留基石。出台《新材料产业人才支撑十条措施》,支持企业开展“星期天工程师”引才模式,大力开展“双招双引”,为企业引才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撑保障。
推行以才聚才。组建专家人才智库,同成都光华智库签订合作协议,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23名。依托工科院、西财天府学院等科研人才,引进专家人才团队3个,成功引进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霍勇,省音协主席林戈尔教授等6名专家教授。
实施定制引才。探索“特设岗位”模式,聚焦基层教育、卫生人才紧缺现状,出台《特设岗位设置管理办法》,为人才量身打造专属岗位,助力引进教育、医疗卫生人才70余名。
建“孵化器”,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罗江区坚持以平台孵化培育人才,发挥先进材料产业、科教新区等资源优势,搭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实现人才创新创业有空间、有热土。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围绕罗江经开区、科教新区等园区,大力支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成功创建四川省第二批院士(专家)产业园、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推动23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力推动了罗江高质量发展。支持新材料企业建设研究院、工作站,鼓励院校建立省级技术中心等平台,累计孵化培育高层次人才25名。
打造培育提能平台。大力实施人才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成立罗江区乡村振兴人才学院,依托柑橘等特色产业建立“1+N”乡村实用人才孵化基地,全职、柔性引进16名专家作为学院讲师,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900余名。深化“校联体”“医联体”建设,与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华西医院等签署互动发展联盟协议,累计培育卫生、教育骨干人才250余名。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全市首个漆产业名师工作室,同清华美院、四川美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培育传承人26名。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24家企业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0项。
当“大管家”,优化人才服务生态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栖。人才引不引得进、留不留得住、干不干得好,关键看服务。罗江区始终把人才的关键小事当做头等大事,聚焦人才安居、消费、工作等领域,聚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提升在罗人才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获得感。
扎实推进人才安居。出台《人才公寓管理办法》《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办法》,建立租房补助和购房补贴“双挂钩”人才安居保障体系,建成308套高品质人才公寓,100余名高端人才实现不拎包即入住。创新举办“筑巢引凤·安居罗江”6·18首场人才购房节,提供最高1000元/平方米的单价优惠,30名人才共享受300余万元的购房优惠。
着力提升人才地位。建设全省首个商业街区人才广场,发挥青年人才之家阵地作用,借助星光灯柱对54名优秀人才进行展示。坚持以“商业链”补强“生态链”,覆盖餐饮等行业推出最低5折优惠的“人才消费折扣行”活动,累计消费1000余人次,共享受优惠20余万元。
细心服务人才生活。完善“人才绿卡”服务事项,推出全城停车免费、高级别移动通信以及VIP候机、候车等服务,提升持卡人才出行体验感、荣誉感。推行“特事特办、一人一策”,解决高层次人才就医、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实际问题。实施“一站受理、集中服务”模式,组建人才服务专班,累计开展“上门服务”事项600余件。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在新的伟大征程上,罗江区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下大力气推进人才大汇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