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做好讲党课和优秀党课评选展播活动,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德阳市委组织部开设优秀基层党课报告专栏,集中展示一批主题鲜明、贴近基层、形式鲜活的优秀党课,有形有态抓实党员经常性教育。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绵竹市委党校教育培训中心主任王丹的优秀党课报告。
文家沟泥石流应急避险成功的深层密码
我国的国土空间大,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2024年上半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238.1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22人,紧急转移安置85.6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931.6亿元。四川更是因地处青藏高原持续隆升形成的地形急变带和活跃的地质构造带,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发展和安全,在这片土地上,同等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和灾难的抗衡中,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清平镇文家沟用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生命的壮歌,创造了抗击自然灾害、全员成功避险的奇迹。
2010年8月13日凌晨,一场暴雨席卷了绵竹市清平镇。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镇上空,过程降雨量达到了227.5毫米,最大降雨强度达到了70毫米/小时。强降雨引发了群发性特大泥石流灾害,清平镇文家沟泥石流持续时间4小时,冲出量达600万立方米,是甘肃舟曲泥石流的2.5倍,这是清平有记载以来遭遇的最大的泥石流。但大灾未致大难,我们看到,在各方的努力和协调下,清平镇最终成功安全转移5400余名群众,实现了文家沟单沟零伤亡的奇迹。奇迹为什么会降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重回2010年8月13日的凌晨,去解开文家沟泥石流应急避险成功的深层密码。
(灾后的清平乡)
密码一:坚持和强化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成功防灾减灾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全省自上而下建立了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德阳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震灾后可能会发生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多次召开防范山洪、地质灾害工作会议。绵竹市、清平镇在参考各方成熟举措和专家意见后,创新建立了1个全时全覆盖镇党委统筹指挥、5个村党支部守土尽责、各村党小组及工矿企业党支部“包片包户”常态化巡查、报警、处置、转移的大联动体系,简称“1+5+N”应急避险预警处置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闪淳昌的高度评价这一处置模式:“这样科学、完善的应灾体系,在全国也找不出第二个。”
2010年8月12日,在接到德阳市气象局先后发出的10次重要天气警报、4次灾害性天气黄色预警信号,绵竹市气象局发布的关于暴雨和地质灾害防灾的工作提示后,时任清平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刘如松立刻前往河道边查看水位情况。可这么大的雨,河内的水位却一丁点都没有上涨,反而还有所下降!多年的应急经验让他脱口道:“一定是绵远河上游被泥石流堵住了,所以水量才会这么小,肯定存在危险!”刘如松果断下令:“立即启动预案,组织撤离!”,清平镇各级党组织闻令而动,立即成立多个应急小分队,按照“镇包村”“村包点”“干部包人”的包保责任分工,利用锣、口哨、喇叭、手摇警报器等工具,采取上门入户的方式,及时组织辖区内5400余名群众成功转移。
正是因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真正做到了防灾减灾基础在预防,功夫在平时,随时绷紧了应急避险处置这根弦,所以灾难发生时,当地的基层干部才能够立刻知晓自己该做什么,才能够在泥石流峰值到来前,将受威胁群众全数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奠定了文家沟单沟零伤亡的基础。
密码二:秉持和葆有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成功防灾减灾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8·13”文家沟泥石流的科学应对,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刻诠释。
(一)100%的努力换取0%的伤亡,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摆在首位。
“5·12”汶川大地震后,清平镇山体崩滑、碎屑流堆积、堰塞湖较多,地质防灾就成了清平的第一要务,灾后重建启动后,清平镇进一步健全完善防灾减灾应急机制,每年一到雨季就会组织全镇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应急演练,正是这种未雨绸缪的理念,才创造了抗击泥石流自然灾害成功避险的清平奇迹。
(二)党员干部奋战一线,忠实践行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2010年8月13日,文家沟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广大党员群众奋战在一线,舍小家顾大家,舍生忘死,尽最大努力参与抢险救灾,涌现了许许多多模范先锋代表,比如,清平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邓兴洪和派出所民警孟骏,灾害发生时,在听到清平场镇上腿脚不便的秦大娘一家还没有出来的时候,邓兴洪和孟骏就立刻开着警车前往。一路上,水位越来越高,眼看着就要淹没警车。“快!来不及了!”孟骏边说边砸开了秦大娘家的门,对着秦大娘的女儿说道:“别哭了!幺女!赶紧赶紧,把你妈扶起来,我背她,搞快!”就这样,孟骏和邓兴洪把秦大娘一家安置到车上,刚刚启动车辆,就看到后方的滔天巨浪,泛着白花,吞没了秦大娘的家,如今,回忆起那一晚的经历,秦大娘说得最多的话就是:“那天晚上如果不是他们政府过来,我们一家人就没得了。”正是这一个个的闪光点,凝聚起了我们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
(三)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是打赢“8·13”泥石流灾害的关键。
灾害发生后,绵竹市全体党员干部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分批次进入清平开展伤员救治及应急物资分配等工作,清平镇党委要求所有在家的乡村干部和派出所民警随时待命,村组干部则挨家挨户通知所有村民做好随时撤离准备,成都军区、武警水电部队、武警四川总队和各级职能部门全员出动参与抢险救灾。8月14日,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亲临清平乡察看灾情,指导抢险救援和群众安置工作,绵竹市及清平镇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战斗堡垒”“先锋模范”的真正含义,这种强大合力,抹平了对清平群众二次伤害造成的创伤,为清平美好家园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党员干部参与抢险救灾)
正是因为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根本价值遵循,把保民平安作为最大政绩,把人民褒奖作为最高荣誉,所以灾难发生时,每一个共产党员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保障了在文家沟泥石流灾难发生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安全感。
密码三:完善和发展应急避险科学机制,是成功防灾减灾的根本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从而促进自身提高的政党。清平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和“8·13”文家沟泥石流两次大型自然灾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正是在这种血与火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指引,我们通过科学的应急避险,安全与发展齐头并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既取得了文家沟治理的成效,又提升了我们应急治理的能力。
(一)文家沟治理的典范
文家沟泥石流爆发之后不久,其治理就提上了日程。原四川省地矿局一O一地质队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杨全忠带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文家沟泥石流勘查设计任务书》和项目团队,来到了险象环生的灾害现场。经多方勘察,几易其稿,杨全忠及其团队最终形成了“水石分治、固底护坡、拦挡停淤、监测维护”的治理方案。
(二)应急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2011年7月3日,文家沟泥石流综合治理体主体工程竣工后,文家沟经历了3次严峻的自然天气状况,但没有泥石流发生,经受住了来自大自然的考验,文家沟泥石流的治理取得了成功!2022年12月,“8·13特大泥石流灾害应急治理技术”项目,获首届“四川省地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3月24日,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将“大国工匠”这一荣誉颁给了杨全忠。
除了对文家沟本身的治理外,绵竹对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的经验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近年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求,绵竹在清平文家沟特大泥石流灾害应急救援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应急避险科学机制,总结形成了“三提前、三储备、三到位”的“3×3”地灾防范法,将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堡垒筑得更加牢固。
以安全保障发展,用发展助力安全。正是因为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文家沟泥石流成功应急避险的经验才能够转化成绵竹应急避险和地灾防治的财富,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地区的安全,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应急治理工程航拍全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国家防总要强化统筹协调,各级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各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凝聚合力。”历史未曾远离,未来已然来临。今天的文家沟,石头上的苔藓,细沙边的草木,苍翠与浅绿之间,新鲜的皮肤、血管和躯干已把山势还原。从孤岛到桃源,从数度被重创到逐步变安全……清平时刻牢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综合治理后的龙门山下已是近者悦、远者来的和美之乡、投资热土;绵竹清醒知道,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转型发展的童话小镇已成为产业兴、生态美的宜居典范。